京剧脸谱谱式类型
发布时间:2018-05-25  浏览量:20335  作者:联系我们

上世纪80年代翁偶虹老师出版的《脸谱概谈》一文中, 从脸谱演变的角度, 把脸谱归纳为16种类型:
1) 整脸
整脸是在整个脸部涂抹一种颜色作为主色再勾画出眉、眼、鼻窝和纹理表现人物的神态。如涂红脸的关羽、涂白脸的曹操。

2) 三块瓦脸 
三块瓦脸是用夸张眉、眼和鼻窝的手法使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得主色, 平整的象三块瓦片因此而得名。如《铁笼山》的姜维为红三块瓦脸;《失街亭》的马谡为白三块瓦脸。其中有一种“老三块瓦脸”用来表现老年江湖英雄或将军, 其显著特点是在外眼角处向腮部勾一条下垂粗线纹, 意为人年老后眼角下垂。如《四杰村》中的鲍赐安、《十三妹》中的邓九公《将相和》中的廉颇等。 

3) 花三块瓦脸 

花三块瓦脸是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于眉、眼和鼻窝部位加画比较复杂的色彩和纹饰, 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如《连环套》的窦尔墩勾蓝花三块瓦脸、《战宛城》的典韦勾黄花三块瓦脸。

4) 六分脸 

六分脸由整脸变化而来, 它保留脸颊主色, 把脑门的主色缩为窄窄一条使面部主色占面部的十分之六而得名。如《群英会》中黄盖勾红六分脸。

5) 十字门脸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 用抽象的手法减去两颊主色. 仅以自鼻端至脑门的色条表示人物面部主色, 再夸张的勾画人物的眉子(即眉毛)、眼窝, 以刻画人物特殊性格。如《芦花荡》中张飞勾黑十字门脸, 《定中原》中司马师勾红十字门脸。
    
6) 花脸 
花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 减去两颊主色只留正额主色, 然后在脸上各个部位增加复杂的辅色和复杂的纹理, 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李逵探母》中李逵勾黑花脸, 《取洛阳》中马武勾蓝花脸,《金沙滩》中杨延嗣勾黑花脸。 
   
7) 元宝脸 
元宝脸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 脑门保留本来的肤色或揉微红色, 两颊涂白形成元宝形式, 用以表现身份不高的人物。如《五人义》中严佩韦。 
8) 花元宝脸 
花元宝脸由元宝脸发展而成, 基本还是元宝脸的形式, 但是肌肉纹理安排的更加细碎。如《单刀会》中周仓、《嫁妹》中的钟馗。 
9) 歪脸 
歪脸由三块瓦脸和花脸演变而成, 表现形式为面孔歪斜, 左右不对称。如《斩黄袍》中的郑恩, 《审七长亭》中李七。
  

10) 象形脸 
象形脸的形式极为灵活, 主要是以鸟兽等象形图案组织成面部图案。如《安天会》中的孙悟空, 《百草山》中的孔宣都勾象形脸。
      

11) 神仙脸 

神仙脸也是由三块瓦脸和花脸变化而来, 主要用来表现神佛面貌, 多用金、银色,其格局取法塑像代替面具。如《收大鹏》中的如来佛、《宝莲灯》中的二郎神都勾“神仙脸”。

     

12) 僧道脸 

僧道脸的形式属于三块瓦脸或花三块瓦脸的范畴, 但眉和眼的形式与一般的三块瓦脸有显著区别, 如《醉打山门》中的鲁智深。
  
13) 揉脸 
揉脸的基本形式是整脸, 勾法为“揉”. 用来夸张皮肤色泽, 没有象征意味。如《八蜡庙》中的金大力、《铁笼山》中的迷当、《挑滑车》中的黑风利。 


14) 太监脸 
太监脸基本也是整脸的形式, 两者的区别在于眉、眼、鼻、口等各个部位表现太监特点。勾法有揉色和填色之分所以主色效果又有不同。如黄金台中的伊立填油白色脸以象征其飞扬跋扈的性格;《法门寺》中刘瑾揉红脸则是写实的肤色夸张。

15) 英雄脸 
所谓的英雄一般是指武戏中的拳棒教师或参与武打得助手, 这些人物所勾脸谱的大基本形式是歪脸、花三块瓦脸或花脸, 但是形式简单以便区别于剧中主要人物, 是为英雄脸。
16) 小妖脸
小妖脸和英雄脸的地位一样是神话武打戏中的助手, 其基本形式为象形脸, 只是勾画形式简单以便区别于剧中的主要人物。 

由于建国后一度禁演清官戏和黄天霸的公案戏以及有人提倡净化舞台(如《金山寺》中的水族等角色一律都不勾脸, 所有虾兵蟹将都改为俊扮), 翁老所列的英雄脸和“小妖脸都已失传。更为令人遗憾的是翁老一生积累的脸谱于十年浩劫中损失殆尽, 直至老人谢世也没有编纂成一本脸谱画册留世。

  其它剧目及人物代表脸谱图集
      

翁偶虹先生认为这十六种类型的脸谱并不是在某个时间或一个短时期内由某个人或几个人固定下来的, 而是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不断的创新实践, 创造性的发展而来的。笔者认为向读者介绍有关脸谱的常识, 作为一家之言这些分类很有参考价值. 
资料来源出处: 京剧综合知识





Powered by 冬麦网络